找到相关内容712篇,用时8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法华经》禅思想之研究

      【参考文献】   壹. 大藏经  《》,大正一。  《增壹阿》,大正二。  《六度集经》,大正三。  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,大正三。  《过去现在因果》,大正三。  《悲华经》,大正...,东大公司,1989年4月初版。  杨惠南,《佛教思想新论》,台北,东大公司,1990年12月三版。  杨惠南,《龙树与观哲学》,台北,东大公司,1988年10月初版。  杨郁文,《要略·序文》...

    简秀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2563672.html
  • 论第一义空与涅盘-以杂阿第一义空大般若经第二分和大般涅盘为主

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 【参考文献】  参考书目  (一) 经藏、论藏部分  1. 《长》T.1/1, 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。  2. 《》T.1/26,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。  3. 《杂阿》T.2/99, 刘宋?求那跋陀罗译。  4. 《别译杂阿》T.2/100, 失译。  5. 《增一》...

    曾惠田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52063709.html
  • 从古印度佛教与耆那教之苦行观论圣俗关系之演进(下)

    相继法”,以免佛种断绝,而“相继法”就是“八正道”。凡此都可以想见佛陀对于“八正道”的重视。  《杂阿一则赤马天子问法的记载,生动地说明了“八正道”在生活实践与终极解脱上所扮演的角色。具有神...相信,不要因为合乎逻辑而相信,不要因为合于自身观点而相信,不要因为他是权威而相信,不要因为他是师长而相信。比丘们,即便是我的话,你们也要如实观察,要亲自验证才去相信。”另外在《长部。大般涅盘,当...

    心毓、心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20964093.html
  • 从对传统办学思想的反思谈戒幢佛学研究所的未来

    abhidharmadhara)。如《》的《真人》说到“诵经、持律、学阿毗昙”;《中部》的《善士经》分别称之为“多闻者”、“持律者”、“论法者”。由于学有所专,诵经、持律与论法者分工明确,才使得三藏经典在没有文字...常随佛陀而且学有专长的弟子至少有一千二百五十人。在《增壹阿》第三卷,佛陀详细讲述了学有专长的最特出的一百位比丘[33]、五十位比丘尼[34]、四十位优婆塞[35]和三十位优婆夷[36]。 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65264347.html
  • 佛教的人生观和道德修养

    基本观点,是佛教对人生的基本看法,是佛教对人生所作的基本价值判断。佛教的人生价值观即以苦谛为核心。   《·分别圣谛经》说:“云何苦圣谛,谓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...因此佛教要求众生灭除贪念,于世事生厌离之心,使自心得到解脱而证无上正道。   关于佛教基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,在佛经记载有很多。其中《杂阿》卷一中有一段论述:“如是我闻,一时,佛在舍...

    业露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81564420.html
  • 佛教和谐思想诠释及其当代意义

    逆境便恚怒,造成人际关系紧张;或灰心丧气,怨天尤人,出言无逊,由此各种痛苦烦恼接踵而来,乃至导致各种纠纷,严重者甚至身败名裂,破家或发生社会纷争。佛经有不少这方面的内容,例如《》卷三记载,佛陀...盛阴苦(五阴指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概指一切身心之苦)。(《》卷七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七十八等)从人的愿望来说,总是希望一生幸福、安乐、长寿、诸事圆满,然而实际上任何人皆难免来自人生的各种痛苦和烦恼,...

    杨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91564458.html
  • 天台宗简介

    不说卫戒十舍复更前进,在鹿 ,在度娇陈如,十力迦叶、阿涅婆、泼提、杨利等五比丘后,历游十六大国于十二年中,为声闻乘人讲说,人天修习因果的,《坤阿经》,破九十五外道邪见的《长》说明真谛之理,断三界之元的《》及说明回禅八定的《杂阿》。今小乘根性的人,依四谛法,知苦断集,慕灭修道,由凡入圣,而证阿罗汉之无生之果。约《华严》三照,为次照幽谷,名第二时,约味,名从乳出酪,酪是熟乳浆,喻凡夫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95065537.html
  • 略论弥勒、弥陀净土信仰之兴起

    ,特别是部派佛教后期,佛弟子们为了佛教发展的需要,将佛教历史人物弥勒逐步加以神化。现存汉文记载最早的佛教基本经典《四》中都提到了弥勒。《》卷13《说本》:“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,当有佛...据《增一》卷28 载,佛陀上三十三天为母说法,夏三月不在  阎浮提(Jambu2dvīpa) ,时拔嗟国优填王(Udāyana) 慕佛,以 檀造五尺佛像,舍卫国波斯匿  王(...

    普 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20065682.html
  • 喻禅与喻诗

    才开始大量出现了心如明镜的比喻,用它从不同侧面生动鲜明地阐释佛教的心性说。  如前所说,早在部派佛教时期已有“心性本净”说。因此在四《已可见到镜的比喻。(注释:《》卷五十四《大...怀疑为中土撰述。有关争论,参阅中国佛教协会编《中国佛教》第三册该二条目,知识出版社,一九八年版。)《起信》等大乘经论的。禅宗强调般若无分别智的“知”、“见”,把“清净自性”奉为“绝对”。所谓“性万法...

    孙昌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35365828.html
  • 部派时代的无为观

    ;,亦有类似的地方,所以在部派佛教,容有这个思想的存在。   不过,从根本佛教去看,很难发现说到这一无为法。根本圣典说到空,如”(界的空界,还有空无边处的空,是作为窍穴来讲...不动。由于有其不变的理性在,所以化地部依此安立不动无为。而建立此说的根据在,因为曾说修禅人的心寂然不动,亦不燥热,常住不变。“这由离所显的湛寂不变法,就是无为法”。...

    演培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60865951.html